抱歉,你用AI打造了一把金锄头,然后更努力地在锄地

你是在用 AI 打造金锄头,然后更努力地锄地吗?

我是大圆。

这一两年,大家把 AI 都用得很溜了。像视频脚本、公众号文章这些,都能让它先出个初稿,自己再琢磨着改一改,最后就成了自己的原创。

看着它能把原本要花几个小时才干完的活儿,几分钟内就搞定,平时我心里都会忍不住美滋滋的。可今天突然心里一凉:

坏了,我们这该不会是在兴奋地给自己打造一把“金锄头”吧?


铁锄头 vs 金锄头

这话得从头说起。

以前我们做内容,那是标准的“锄地”模式。

一把“铁锄头”就是:

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文案,在剪辑软件里一帧一帧地卡节奏,手动给每句话配上字幕,反复听背景音乐有没有卡上点……累是累,但好歹每一下都是自己“锄”的。

后来,AI来了。

我们欢天喜地地换上了“金锄头”:

用 AI 嗖嗖地写文案初稿,用智能模板“一键生成”酷炫转场,语音识别自动上字幕,准确率还挺高。

我们觉得,哇,时代变了!我们进化了!

但回头一看,我每天在做的事,本质上变了吗?

好像并没有。

我依然在为了平台的流量算法,琢磨怎么做完播率更高的3分钟短视频;我依然在追热点,想着怎么提升转赞评。

AI,只是让我这把“锄头”变成了24K金的,挥起来更闪、更快,但我依然在吭哧吭哧地锄着同一块地

我,依然是个“内容农夫”,只不过是个装备升级了的农夫。

搞了半天,我从“体力锄地”升级到了“脑力指挥AI锄地”。


换个方式内卷

拥有一把金锄头,最直接的感受就是:

你变得更卷了。

以前你跟人比的是谁锄地手艺好,现在大家人手一把金锄头,比的是谁挥得快、谁的姿势更花样。

当所有人都能靠 AI 一分钟产出一条 6000 字的文章时,你想冒头,就得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怎么用这把金锄头锄出花来。

结果就是,你并没有更轻松,你只是把内卷的级别从“铁器时代”提升到了“镀金时代”。

而且,你的思维被这把金锄头给框住了

你的所有想象力,都局限在“如何更好地锄地”上。

你满脑子都是“如何产出更多内容”,而不是去想:“我是不是可以不用锄地了?

“我能不能去搞个自动化灌溉系统(比如用AI做内容分发和用户互动)?”
“我能不能直接去当个地主,研究这块地适合种什么(比如用AI做市场分析和创意孵化)?”

你拥有了近乎“神力”的工具,却还在用它执行最基础的指令。


所以,怎么办?

试着把“金锄头”扔了看看

说真的,别总想着怎么把你的金锄头打磨得更光亮了。

试着想象一下,如果你根本不需要锄头,你能做什么?

别光让AI写文案,让它当你的“创意杠精”

下次别只下命令“写个3分钟的数码测评文案”,试试跟它说:

来,基于‘手机摄像头越多越丑’这个观点,跟我吵一架,给我提供5个撕逼角度和3个反转思路。

别光用 AI 剪视频,让它帮你“管理内容农场”

你的角色可以从“锄地工”变成“农场主”。

让AI去批量生成内容原型做测试,让AI去分析数据告诉你哪块地(哪个方向)值得深耕,让AI去跟用户聊天沉淀粉丝。你负责的,是战略,而不是执行。

工具是拿来用的,不是拿来供着的。

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,你看什么都像钉子。

当你手里握着AI这把“万能工具”,别再看什么都像需要被你“加工”的内容了。


结束

我是大圆,专注 AI 内容提效 的实操经验与工具分享。

加微信 dayuanlog 回复“知识库”,送你一份我正在更新的 AI 内容自动化知识库

前SEO站长
RPA高级工程师
自动化流程产品经理

我能为你提供:
① 团队RPA提效流程设计
② 新媒体 AI自动化落地
③ 视频自动剪辑 AI工具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