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书爆火+涨粉的真相,是打造让人追更的“系列文”

为什么你的内容,总是火一篇就没了下文?

我是大圆,专注分享「==AI 内容提效==」的实操经验和工具,欢迎关注。

偶尔憋出个大招,做了篇自己都觉得不错的内容,数据也确实好看,点赞收藏刷刷地涨。

满心欢喜点开粉丝列表一看,心凉了半截。

怎么才涨了这么几个?

更扎心的是,下一篇内容一发,流量瞬间又回到了解放前。

绝大多数人的问题,不是做不出爆款,而是只会做“==单篇爆款==”,却不懂怎么把它变成“==系列内容==”。

这就像放烟花,砰一声挺响,但天亮了也就散了。

你刷视频时有没有发现,那些「挑战100天做XX事」或者「100个XX技巧」类的内容,总是让你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?

比如我之前看到一条《女生心眼子训练》的视频,点赞6万多,点进主页一看,好家伙,从第1期更到了第56期,整得跟追剧似的,让人想知道下一集讲什么。

这就对了。

这种我们管它叫「==系列文==」的内容,恰恰是咱们普通人做内容,把流量稳住、把粉丝留住最实在的一条路。

你想想,如果你刷到一篇《3个超好用的剪辑快捷键》,觉得不错,点赞完大概率就划走了。

但要是你刷到的是《自学剪辑系列(1/100):3个超好用的剪辑快捷键》,点进主页一看,还有(2/100)、(3/100)……

从入门到精通,系统全面,你是不是更有可能点个关注?

系列内容的魔力就在:它把一次性的流量,变成了==长期的价值==。

[!note] 系列文
一篇爆文成了整个系列的入口,用户在你这停留的时间越长,关注你的理由就越充分。

看看那些做得不错的账号,很多都在用这个法子。

剪辑教学”账号不零散发技巧,而是做成剪辑教程系列。

编程学习”账号直接开《Python 100天》,用户像上课一样每天打卡。

表达力提升”账号搞《提升表达能力第 xx 天》,每天一个场景,让人想追更。

当你的内容成体系了,用户就会像追剧一样等着你更新。

那个做“减肥打卡”的账号,每天在评论区签到的粉丝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等你真的开始做系列内容,还会发现两个额外福利。

一是你再也不会为“今天发什么”头疼了。

很多创作者最痛苦的不是写不出来,而是不知道写啥。

系列内容就像给你划了个创作范围,比如你做“学习PS”系列,那图层、蒙版、调色、海报实战……

方向明确,轻轻松松就能规划出几十期内容。

二是用户会变成你的“忠实剧粉”。

你稳定更新,他们就会养成定时来看的习惯,甚至在评论区催更、提问、互动。

这种“==未完待续==”的感觉,比任何技巧都更能提升用户粘性。

那具体该怎么做呢?其实没那么复杂。

首先,找到你的“==系列之锚==”。

如果你擅长分享知识经验,可以搞《手机修图的100个技巧》。

如果你正在经历某个过程,比如“新房装修”或者“挑战100天学摄影”,记录下来就是系列。

要是你喜欢整理汇总,《上海50家小众咖啡馆探店》或者《梨形身材的50套穿搭公式》这类清单也很合适。

找到主题后,在“==包装==”上花点心思。

用统一的封面模板、配色和字体,让用户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你的内容。

标题格式也尽量规范,比如都用《XXX的第N期》这种样式。

最关键的是,记得在每一期内容里,自然地引导用户去看系列里的其他内容。

比如在文案里提一句“在我的PS系列里,第三期讲的‘通道抠图’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”,或者在视频里口头提醒一下,这能有效带动整个系列的数据。

你可能会觉得,做系列需要很多积累才能开始。

但其实,最好的开始时间就是现在

哪怕你只有一篇《如何用PS一键抠图》的小爆文,也可以立刻把它扩展成《PS神技100招》系列。

哪怕你刚开始自学剪辑,你的第一个视频,就可以是《自学剪辑Vlog Day 1》。

很多人都是能力绝对够,就是思路没转过来。

在这个信息多到爆炸的时代,用户更愿意把关注留给那些能提供持续价值的账号。

而系列内容,就是“==持续价值==”最实在的载体。

从单点爆款到系列矩阵,差的真不是能力,就是一层思路的转变。

[!note] 系列之锚
现在,你是不是也该去找找属于你的那个“系列之锚”了?

我是大圆,专注 AI 内容提效 的实操经验与工具分享。

加微信 dayuanlog 回复“知识库”,送你一份我正在更新的 AI 内容自动化知识库

前SEO站长
RPA高级工程师
自动化流程产品经理

我能为你提供:
① 团队RPA提效流程设计
② 新媒体 AI自动化落地
③ 视频自动剪辑 AI工具

Scroll to top